您现在的位置: 红安县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 >> 信息中心 >> 工作动态 >> 正文
中国房地产何以能产生暴利?
所属栏目:【工作动态】 点击数:2892 更新时间:2006/7/27 【字体: 】【关闭窗口
中国房地产何以能产生暴利?
《国际金融报》 ( 2006-07-26 第01版 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摘自人民网

马世新

  将刘志华、刘晓光和刘军三个名字并列起来,你想到了什么?这个问题肯定能难倒央视开心词典或幸运52的选手们,但这又不是个开心的话题,也不是什么幸运的故事。

 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,上述3位在北京地产圈举足轻重的刘姓人物先后落入法网,正等待着最后的裁决。刘志华是北京原副市长,主管城建与规划,负责国土资源管理等工作;曾任北京市计委副主任的刘晓光是典型的官商,他领导的首创集团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公共工程建设等,是北京许多重大地产项目的开发商;刘军是北京泰跃集团的实际控制人,该公司从开发一处烂尾楼起家,后因成功地开发了北京太月园等多个房产项目,在北京地产圈声名鹊起。

  很明显,“三刘”形成一个食物链,被中纪委指称生活腐化的刘志华处在这个链条的顶端,掌管着北京国有土地使用的审批大权;刘晓光则处在批发商和大客户这一中间环节;刘军则是从刘晓光那分得一杯羹。

  在内地证券市场上,刘晓光的首创系和刘军的泰跃系更是呼风唤雨。首创系除了拥有首创股份这个嫡系上市公司外,更买壳广西虎威、宁波中百和前锋股份等上市公司。并且,4家上市公司个个牛气冲天,其重组法宝大都是向上市公司注入房地产项目,包装业绩,玩比例送股游戏,以拉抬股价。而泰跃系则控股G金环、茂化实华和景谷林业等公司,打着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房地产资产的名义,通过大量关联交易,赤裸裸地占用上市公司大量现金。其行为令广大中小投资者怨声载道,亦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。毫无疑问,这两位资本大鳄均是内地证券市场的涉嫌违规者。

  刘军更为引人关注,还因为他已连续2年进入胡润中国内地百富榜,更在去年进入人气榜的第8名。笔者认为,比关注财富本身更重要的,是弄清财富来源的合法性。刘军的暴富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。房地产不同于高科技行业,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的传统产业;从国际视野看,房地产开发在短期内获取暴利是难以想象的。以当初刘军的资本实力,其进入资本密集的房地产业更是不可能。

  但是,我们从胡润中国内地百富榜上惊讶地发现,很大一部分人都和刘军有着相似的经历:通过开发房产,他们都在短时间迅速跃入富豪行列。为什么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是个例外?难道在中国,房地产是高科技而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?我国房地产何以能产生暴利呢?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,恐怕正是目前对房地产加强规范的主要原因。

  毫无疑问,在我国,房地产开发同样也要投入密集的资本,所不同的是,这些资本大都不需要开发商投入。换言之,开发商不但不冒或者少冒投资风险,而且可以坐享暴利。

  长期以来,我国一直实行土地国有制,土地使用权实行审批制度。开发商一旦获得土地使用权批文(有些开发商甚至拖欠国土管理部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费)就可以向相关银行申请贷款,并开始施工。然后就可以开盘,向业主售楼花(即期房),开发商就可以拿业主的预付款继续盖楼。下一步开始制造热销假像和营造暴利游戏。最普遍的做法是指着楼盘销售图告诉你已经售出70%以上,所剩不多,让你快作决定;或者告诉你,你选中的户型已售完,并暗示你加点钱请示售楼经理想想办法。有的楼盘告诉你现在的开盘价有效期只到月底,下个月每平米涨500元;你不相信,还真涨;而且再过3个月,又涨了。通过不停的涨价这一招,大大刺激了购房者的购买欲,涨出来的价格(未售出的房子)自然构成了开发商的额外利润。还有的开发商雇托排队购房,这招虽然拙劣,但据说还特管用。

  如果上面的招都用了,房子真的卖不出去怎么办?绝对不降价。反而要再提高价格,找来亲戚朋友或者是专门的公司,把下岗工人包装成财务总监等高收入者,制造虚假按揭向银行贷款。这样,开发商实现了暴利,把全部的经营风险转嫁给了银行。近期北京二中院正在审理的北京豪森公寓虚假按揭案,其开发商就是这么干的。中行北京市分行因此直接损失本金超过6亿元。据笔者调查,类似北京豪森公寓这样的操作手法,在整个地产界并不少见,很多民营地产商都有类似的操作。在建行和中行上市前夕,两家银行曾一次性将2700多亿不良资产剥离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,相关人士透露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不良贷款,其预期回收率不会超过10%。国有银行的资金究竟有多少如此“洗”进了房地产富豪们的腰包,恐怕无需劳驾精算师了吧。

  以上或许只是问题重重的中国房地产业的部分真相。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,它给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行带来的危害日益显露出来。

  或许有人会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辩解为中国特色,但是在中国入世已近5年的今天,这样的“中国特色”可以休矣。

  《国际金融报》 ( 2006-07-26 第01版 )

     摘自人民网

【字体: 】【关闭窗口